藍皮書包括了中國工業發展等23個領域的研究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在會上介紹,《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藍皮書》自2012年以來連續3年推出,受到社會的度關注,已成為行業內的重要參考
7月30日,《2014-2015年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藍皮書》發布會在北京召開。該系列叢書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作序,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編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藍皮書包括了中國工業發展等23個領域的研究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在會上介紹,《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藍皮書》自2012年以來連續3年推出,受到社會的度關注,已成為行業內的重要參考資料。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于青認為,該系列叢書是國內出版界難得一見的針對工信領域做連續研究并不斷細化的恢弘巨制。
據悉,今年該系列藍皮書再創新,一舉推出了包括中國工業發展、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工業發展質量、中國產業結構調整、中國工業技術創新發展、中國工業節能減排發展、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中國消費品工業發展、中國原材料工業發展、中國裝備工業發展、工業發展、中國安全產業發展、中國信息化發展水平評估、信息化發展、中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中國軟件產業發展、軟件產業發展、中國網絡安全發展、中國無線電應用與管理、中國北斗導航產業發展在內的23個領域藍皮書。
該系列叢書對2014-2015年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發面的成就與問題進行了回顧總結,同時還對各個行業領域的整體發展狀況、重點政策解析、重點行業發展狀況、區域發展情況以及重點企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詳細梳理。
我國制造業已到由大變強的緊要關口
在為該系列從書作的序《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 加快向制造強國邁進》中,苗圩指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強國的必由之路。
苗圩認為,雖然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提質增效升級的任務緊迫而艱巨。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醞釀新突破,制造業發展出現新動向,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比較優勢和外部環境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制造業已經到了由大變強的緊要關口。今后一段時期,必須抓住和用好難得的歷史機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基礎和強大動力。
苗圩強調,2015年3月,國務院審議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立足我國制造業發展實際,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切實抓好貫徹實施工作,在推動制造強國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做出應有貢獻。
工業轉型升級和建設制造強國戰略需把握六大問題
該系列藍皮書研究表明,我國已到工業轉型升級和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圍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瞄準重點領域和方向,集中力量盡快取得實質性突破,促進全產業鏈整體升級。具體而言,應把握好以下六個重大問題。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增強創新發展能力。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導的產業創新體系,健全和完善制造業協同創新網絡,積極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第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邁向中端。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大力度發展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等重點領域發展。
第三,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大力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深化互聯網的應用,加強工業云服務平臺建設和大數據技術應用,鼓勵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眾包設計、柔性制造、個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制造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實現兩個IT融合發展。
第四,健全綠色工業體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提能源和資源的使用效率,推進能源資源的綜合利用,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實施節能重點工程,加強工業節能管理。
第五,推進質量品牌建設,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先進質量技術和管理方法,可以借鑒國外質量管理先進經驗,加強質量管理,促進企業采用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在線質量檢測控制等具有兩化融合特征的管理技術和方法。
第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大力度簡政放權,落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簡化企業投資項目審核流程。
上一條:三菱QD75P2N,通訊模塊 R5-N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