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皮書認為,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建立起產業間相互支撐的體系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力成本上雖然很有競爭力,但由產業體系支
經濟增長與產業升級的新十年
2013產業藍皮書指出,盡管2013年我國面臨成本進一步上漲的壓力,但勞動力規模仍然龐大,絕對競爭優勢仍然明顯,我國產業競爭力總體仍將有所提。
藍皮書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口占全球總出口的比重(即國際市場占有率)總體呈現增長勢頭。2012年,中國產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重拾升勢,以截至2012年9月的數據計算,中國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過11%。并且,中國的貿易競爭力指數自2008年經過3年下降后,到2012年同樣略有回升。
藍皮書認為,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建立起產業間相互支撐的體系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力成本上雖然很有競爭力,但由產業體系支撐的綜合競爭優勢和中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另外,雖然當前中國國內面臨成本進一步上漲,特別是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壓力,但中國勞動力規模仍然龐大,且到2020年中國勞動力素質還會有較大幅度提,25歲及以上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會從8.56年提到10.2年。這一結果表明中國勞動力素質仍舊處于快速提升的時期,未來10年,中國將迎來“質量型人口紅利”所帶來的經濟增長與產業升級的新十年。
“兩一資”行業競爭優勢下降
藍皮書指出,近年來中國部分傳統的優勢行業競爭優勢下降,尤其是農產品、“兩一資”(能耗、污染及煤、鐵、鋁、錫、鋅等資源性)產業等領域,競爭力正在逐漸消失,變為弱勢行業。這是中國實現發展方式轉變,控制“兩一資”產品出口的結果。
“部分產品比較優勢下降,反映的是潛在競爭優勢下降和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約束的強化。”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其仔說,長遠看,中國需要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和技術創新來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和資源的有效替代。
在傳統產業競爭優勢下降的同時,新生力量已經嶄露頭角。藍皮書稱,近年來中國正興起一批新興的優勢行業,有可能成為潛在優勢的產業集中于全球產品空間的中心區域,從行業類型看,集中于機械設備、化工領域。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燕梅表示:“我國基本走完了工業化中期階段,國家對先進裝備制造業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也使中國機械工業具備了一定的依靠技術進步推動競爭力提升的條件。”
“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是制造技術和制造方式的重大變革,在這一變革中,新型材料、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將成為增長快的制造業部門。”張其仔說。
多行業現產能過剩問題
藍皮書指出,產能過剩成為光伏、風電、鋼鐵、化工等產業的普遍問題,并已經由結構性過剩轉為全面過剩。越來越突出的產能過剩問題,不利于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不僅造成資源消耗嚴重,還嚴重污染了環境,許多企業生存堪憂。
中國風能協會數據顯示,在短短的幾年內,中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從2004年的6家急劇擴張到現在的80多家。在當前產能已經遠市場容量的情況下,風電機組制造企業面臨不可避免的激烈競爭。
太陽能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比風電更加嚴重。國內整個光伏行業的總產能達4000~5000萬千瓦,而全球光伏需求量僅為2390萬千瓦。而受歐洲債務危機蔓延、歐美光伏“雙反”調查等因素影響,不少光伏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成本居不下、庫存難以消化的問題,部分企業已經難以支撐。未來光伏產業或將出現大規模的整合兼并。
張其仔建議,加強治理產能過剩,應該與產業能力建設充分結合,防止因治理產能過剩對中國的產業競爭力造成不良影響。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則表示,化解產能過剩,要注重市場之手,要創造有利于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市場機制真正發揮作用。
在新能源產業中,藍皮書尤為看好海上風電。書中指出,海上風電場是國際風電發展的新領域。按照我國“十二五”能源規劃和可再生能源規劃,到2015年,海上風電總容量預計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截至目前,全國海上風電投產裝機容量不足30萬千瓦,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將成為未來決定中國新能源行業格局的競爭制點。目前江蘇、山東、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都將海上風電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予以發展。
中西部省份產業競爭力上升
藍皮書顯示,中西部地區絕大多數省份的產業競爭力繼續呈上升趨勢,但各省份間走勢出現分化,重慶、西藏、四川、河南、安徽等上升較快。
據分析,與產品空間相似,國內產品空間中的產品呈中心—邊緣分布:機電、精細化工和儀器儀表等位于中心,農牧漁產品和礦產采掘等位于外圍,冶金、基礎化工原料等圍繞能源和礦產采掘,在邊緣形成一個相對集中的集群,與中心集群相對應,構成了一個不對稱的啞鈴形結構。不同省份的比較優勢產品在產品空間中呈現明顯的梯次分布:從西部省份到中部省份,再到東部省份,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呈現由邊緣向中心演進的趨勢。
藍皮書還稱,中國第二產業競爭力靠前的縣級市的經驗表明,要提第二產業的競爭力,必須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通過產業集聚,發揮集群效應和規模經濟優勢。
5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2013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3)No.3》。報告指出,從整體上看,中國產業競爭力仍處于上升階段,但一些產業也存在技術競爭力不強、競爭優勢下降的問題,特別是當前產能過剩的問題有待解決。
上一條:三菱HC-KFS23K,MR-J2S-80A